极目新闻记者 庞正天天配资网
摄影记者 刘中灿
工匠精神是什么?
鄂尧庚认为,工匠精神就是平凡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坚持不懈地钻研,既能掌握精湛的技术,又能实现创新突破,通过细小的改进创造更大的价值,推动行业发展。
鄂尧庚自己就是这么做的。从事电线电缆行业30余年,他不断学习,不断创新,担任盛隆电气鄂州智能研发制造基地(后简称:盛隆鄂州基地)车间主任以来,他多次带领同事突破技术瓶颈,让生产工艺更精细、更先进,与时俱进,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。
每天2小时,30年如一日
近日,盛隆鄂州基地正在加装35kV电力电缆三层共挤干法交联生产线。
说起新产线,鄂尧庚如数家珍:“这是我们第二条35kV干法交联生产线,能够将内屏蔽、绝缘、外屏蔽三个绝缘层同时包覆在导体上,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。”
展开剩余79%鄂尧庚喜欢钻研新技术、新设备、新理论天天配资网,这个习惯从30多年前入行时就开始了。
当年,他在车间做学徒,下班后也没有闲着,一头扎进新华书店,买下哈尔滨理工大学电线电缆专业的教材,回家自己“啃”。基础理论、设计原理、行业标准等,晚上学习的知识,白天在车间里再通过实践进一步领会,他的专业知识储备越来越扎实,技术水平也快速提升。
直到现在,鄂尧庚仍然坚持每天晚上学习2个小时。不同的是,学习载体从课本变成了网络。他晚上忙完工作,就会登录“电线电缆网”,看业内专家最新发表的论文、同行们探讨的技术难点等,觉得有用的,就抄在笔记本上,还记录自己的分析和心得。这样的笔记本,鄂尧庚已经记满了厚厚两大本。
“社会在进步,行业在发展。材料、设备、技术都一直在变化,只有不停学习,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,才能跟上节奏。”鄂尧庚告诉记者,以前老式绞线设备上电缆盘要靠人力往上抬,既费力还可能引起事故,现在早已实现自动化。电缆材料也一直在更新迭代,在防火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都越来越高,鄂尧庚通过坚持学习,对各种电缆标准和新材料都烂熟于心。
实践出真知,屡破技术难题
“行业的发展进步,很多时候得益于一线工人在实践中的创新、创造。”鄂尧庚认为,积累足够多的知识和经验,就有了在实践中创新突破的可能。
鄂尧庚就曾在生产工程中,通过改进操作方法,将35kV电力电缆CCV干法交联产线的启停机废线长度,从150米压缩至30米,每年可节约成本数十万元。他还曾对电缆导体的节距进行调整,实现创新和高效。
去年10月,公司接到一笔特殊的订单,客户要求生产约20千米的26/35kV中压塑料绝缘电力电缆。国家标准中,这种电缆的偏心度要求是15%以内,但客户要求这批电缆的偏心度达到5%以内,目前国产设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。
但鄂尧庚不服输。他想,偏心度是通过4个螺钉来调节的,现在达不到5%以内,是因为4个螺钉无论哪个稍稍动一下,调偏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。凭借多年行业经验,他认真思考调偏原理,灵光乍现:如果将4个螺钉由行业通用的粗牙换成细牙,调偏的结果一定会更精准。于是他尝试更换螺钉,预调偏心,果然,很快就能将偏心度控制在5%以内,满足了客户的要求。
鄂尧庚在配电室和工人交流
六类电线电缆的导体加工是精度要求很高的工序,使用的超细单丝,在生产过程中要求精准控制放线的张力,张力过大会把单丝丝径拉细,导致生产出来的导体电阻不符合国标要求,张力过小则会导致束导体工序跳股。工人反映这一问题后,鄂尧庚又琢磨起来。设备控制张力的主要元件是拉力弹簧,鄂尧庚思索,通过对各种单丝直径能承受的拉力进行测算,再结合实际来进行调整。经过数十次的实验,最终,把设备的弹簧由1N/mm改为0.5N/mm,就解决了这一困扰车间生产的难题。
“因为长期泡在车间里,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,又不断加强学习,具备理论知识,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追根溯源,从运行原理到实践操作,通盘考虑,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。”鄂尧庚说。
车间是课堂, 践行“两个第一”
盛隆坚持“两个第一”的目标——“建设中国电气开关行业现代化的第一车间,打造盛创院培养现代企业人才的第一课堂”,将工厂定位为课堂,不仅生产优质产品,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平台,帮助年轻人成长、成才、成功。鄂尧庚表示,自己是“两个第一”的受益者,任管理岗位以来,他也在努力践行“两个第一”,帮助年轻人成长。
除了平时工作中的“传帮带”,鄂尧庚还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和考试,由他担任主讲人,每个月对车间60余名工人进行理论培训,培训主题围绕生产工序、工艺、新设备和技术运用等方面,丰富而实际。培训后,结合专业知识和生产实际,鄂尧庚还出一套试卷,要求在40分钟内闭卷完成。考完后,每一份试卷他都会认真批改、打分,并且根据分数来进行分级,将考试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,以此帮助、激励大家不断学习、进步。
“鄂主任是车间主任,也像一位班主任,每次考试时,有一种在学校读书的感觉。”一位车间工人告诉记者。最近,鄂尧庚组织考试的主题是“CCV交联工序”,这是近期培训的内容,也是结合车间刚刚上的新产线。
“车间里有刚刚大学毕业进来的,也有一些新招进来的学徒工,只有让他们每个人都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,才能提质增效。”鄂尧庚说,通过培训和考试,并且与薪资挂钩,可以充分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,帮助他们真正掌握技术,提高车间的生产效率和质量。
“没有人要求这样做,是我自己的想法。实践证明,这种方式效果不错,就一直坚持下来,也得到领导的支持。”鄂尧庚说,“在盛隆,每个人都会被尊重、被信任。比如车间管理,我有较大的自主权,可以放手去做。”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,也让鄂尧庚越来越有干劲。他憧憬着,跟着盛隆一起成长、发展,实现百年盛隆的夙愿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天天配资网
发布于:湖北省查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